奮戰在抗疫前線醫務人員的健康安全牽動了更多人的心,他們在抗疫工作中面臨的風險該如何預防?在檢驗科多項操作尤其是真空采血管離心都有可能產生氣溶膠,是否真的會因氣溶膠傳播而被感染呢?
2月5日正式發布的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五版)》中,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,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。糞便已有病毒分離,是否通過糞口傳播,或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形成氣溶膠的方式再傳播,需要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進一步證實。下面我們就氣溶膠造成的感染做出如下分析:
一、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?
需要指出的是,根據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五版)》的內容顯示,氣溶膠傳播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。但是,對于氣溶膠傳播的研究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。
二、什么是氣溶膠?
氣溶膠(aerosol)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并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,又稱氣體分散體系。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,其大小為0.001~100μm,分散介質為氣體,大氣中的自然微生物主要是非病原體的腐生菌、細菌、真菌、衣原體等,它們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氣溶膠懸浮在空氣中。簡單來說,一個人打噴嚏時,噴射出無數四散的微粒就是氣溶膠,上面承載著病原體。
三、什么情況下會產生氣溶膠?
1、《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指南》中指出,自動血細胞分析儀、自動凝血分析儀、自動化學檢測儀、自動免疫學檢測儀等檢測XG標本的過程中,有產生氣溶膠的風險,此時產生噴濺、氣溶膠的時間、劇烈程度不確定,無法評估。并且在操作時比較劇烈的搖動采血管、開蓋、吸樣都可以形成氣溶膠。
2、在采血過程中、使用注射器、離心、拔帽、加樣、全自動儀器設備工作等過程中均可產生氣溶膠,由于許多患者及其標本含有病原微生物,在產生氣溶膠并擴散到空氣中時,可污染實驗室的空氣;這些包含病原微生物的氣溶膠粒子可能會被操作者吸入、或粘附在裸露的皮膚衣物上、或粘附于隨處亂放的手機等物品上、或飛入水杯中等等;在許多的實驗室并未按照清潔區、半污染區和污染區進行合理的三區分離,因此,這種污染空氣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。
3、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五版)》明確提出在鼻咽拭子、痰、下呼吸道分泌物、血液、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,說明在血液中可能出現了病原體,病毒可能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進行擴散。
四、如何有效避免氣溶膠的傳播?
根據《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防護指南(試行第二版)》摘錄以下建議:
在確診前于檢測時不開蓋的檢測項目,包括血常規、CRP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。進行血常規、CRP不開蓋的檢測時,實驗室人員至少二級生物安全防護,進行核酸檢測必須三級生物安全防護。
與臨床溝通并達成共識,只進行必要的檢測項目;盡可能少進行手工項目檢測。
呼吸道的飛沫或氣溶膠、呼吸道和其他部位標本的飛沫或氣溶膠,對采集者有傳播威脅。接觸患者的皮膚、衣物和日常用品,接觸標本本身,有接觸傳播的風險。
采集者須三級生物安全防護。要求患者佩戴口罩或其他呼吸屏障,避開患者咳嗽、呼吸道診療操作等時刻。采集過程須兼顧安全和目標。在能夠達成目標的情況下,盡量減少接觸、盡量避免氣溶膠和飛沫產生、盡量縮短在床旁的持續時間。
如果操作過程不必打開試管塞(比如真空采血管的帽),則二級生物安全防護。
如果操作過程須打開試管塞,或可能產生氣溶膠,或可能接觸標本本身,則三級生物安全防護。盡可能避免打開試管塞,打開則輕柔緩慢,和操作者面部保持距離。盡可能縮短打開的持續時間。盡可能避免產生氣溶膠。如果可以,噴霧消毒。操作盡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。如果是打開試管塞、或有可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,則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。
檢驗科、采血科是醫院、血站各種標本集中檢驗、采集的主要科室,是樣本污染的集中場所。工作人員接觸各種樣本,存在標本離心時產生氣溶膠、試管破裂及標本溢出造成手部及工作臺污染等,同時與患者的血液、體液、排泄物等各種傳染源密切接觸,并頻繁使用針頭、刀等銳器操作,導致皮膚、手部被刺傷等多種職業性危害,為降低檢驗科工作人員職業暴露危險,建議在檢測過程中盡量減少手工操作。
2015年韓國爆發MERS新型冠狀病毒時,由于有醫務人員被感染,韓國政府尋求一款能夠有效保護醫護人員的空氣消毒凈化設備。韓國政府在測試了市場上多款空氣消毒凈化設備后,終選擇Novaerus空氣消毒機,因其被證明對單、雙鏈RNA、DNA病毒細菌的結構均有顯著破壞作用,以致病毒滅活,并能有效去除VOC。
研究表明,當前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-nCoV與2003年的SARS和2015年的MERS(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)一樣皆可通過空氣傳播。因此一線人員工作環境的空氣消毒與防護應該被我們極度重視。
注明:文章出自檢驗醫學網